感潮
台北是一座有河的城市,城市的發展確讓我們妄了與河的互動,淡水河流經大台北地區,也
是台灣最大的感潮河流,這條大台北的母親之河,每天受到潮汐的動脈,尤其在鹹淡相交之
感潮河段河水的鹹度受到潮汐的影響,潮汐的往返其間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環境,早期也讓沿
岸居民過著安居的生活。
淡水河最早用船耙貝在關渡,初始一條船以一具(台語) 叫【 ㄛ ㄌㄠˊ ㄌㄤˋ】的擋潮簍,
二支(台語)叫【刈 ㄅㄢ 阿】的工具;耙蛽的作業是順著潮水將ㄛ ㄌㄠˊㄌㄤˋ放置於船尾的河裡,由潮水推動擋潮簍,(此時船尾在前,船頭在後順流直行,不用人力),帶動船身及船身兩側的刈 ㄅㄢ 阿,順著潮流捕撈,在這半鹹淡水域裡有花殼、台灣蜆、浮崙、苦螺仔在這裡共生,而且在關渡橋下游到油車口的河段盛產粉蟯。
分佈在關渡橋下游迄淡水油車口之流域處,老蟯分佈在河底的砂質區;耙蟯的作業方式以四支耙【刈 ㄎㄧˋ 阿】,五具擋潮婁【ㄛ ㄌㄠˊ ㄌㄤˋ】,橫船由潮水推動擋潮婁帶動船身,船側繫著【刈 ㄎㄧˋ阿】,在河中捕撈。流水好,進百斤。關渡的蟯苗(蟯栽)裝在用草繩編織的袋子,草袋泡過海水吃的飽飽,由火車拖運到南部養殖場,中、大、老蟯以好的價錢賣到市場。
2015年主題「感潮」現地打造的藝術作品
潮 月 藝術家--費歐娜.派特森/法國
潮之豐饒角 藝術家—伊連.克洛赫提/澳大利亞
潮 語 藝術家—李簣至/臺灣
潮 幕 希爾帕.喬格列卡/印度
地衣織程 康雅筑/臺灣

其 它
1040928杜鵑颱風過後的潮幕
十年回顧展104*(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