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104-1台北文史生態趴趴走采風-2

汐止老街文史巡禮
汐止站名曾以「水轉」作為站名,後來又改「水返」,因為它有一個舊地名叫「水返腳」,但不管水轉或是水返,都可說明當年基隆河潮水到此的見證。
一.忠順廟,原為日據時代的的「汐止神社」。汐止神社,建於昭和12年(1937年),當地人稱為「能久宮」祭祀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光復後改為忠順廟,主祀「保儀大夫」張巡和許遠。台灣民間暱稱保儀大夫為「尪公」,成為台灣農業時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





二.汐止國小生態池
汐止國民學校民國前140528日創立,民國9年水返腳正式更名為「汐止」,學校也改稱「汐止公學校」,即為今日之校址。

 

三. 汐止媽祖廟「濟德宮」,又稱「汐止媽祖廟」為兩進兩迴三開間格局

 
四.老街陳萬乞古厝
古厝的規模與原建時的原始狀態依然清晰可見。是汐止難得保持較為完整的史蹟,古宅大約有90年的時間,為巴洛可式建築,是汐止頗重要的史蹟。

 
五.站前蘇厝
古厝由紅色洋磚建成,樓層高二層,仿廈門、汕頭建築型式而成,樓上樓下都有很深的迴廊。

六.汐止禮門里的社區營造
     圍籬綠化、水返腳浮雕、會呼吸的道路
                                                                           圍籬綠化
                                                       水返腳浮雕-早期居民爬水流碳情景

會呼吸的道路所謂『海棉道路』其意為:一般柏油道路是將整個道路表面封平、讓雨水直接流入水溝、無法滲入地層,而海棉道路不同點在:將原有柏油刨除,基礎挖深後鋪上20公分礫石層,利用塑膠質材不腐壞的原理做成導水透氣孔架構,當鋪面灌漿後、透過密集的透氣孔與鋪面下方不同直徑的塑膠管,煙囪效應下即形成會呼吸的鋪面道路,更由於礫石層有30%的間隙,造成微生物的成長空間,等於讓一條道路的活化,下雨時將所有雨水導入地表下,地層裡。所有水份全被地層像海棉般的吸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