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北投社大150-1台北文史生態趴趴走-6

 走讀景美集應廟及仙跡岩

景美集應廟,創建於清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尪公,即保儀尊王張巡和保儀大夫許遠景美集應廟屬於三級古蹟
景美集應廟為「兩殿兩廊兩護室」之平面格局,正殿屋脊為硬山式大脊,三川殿脊上為雙龍護三仙造型。


 清代先建左護室,於大正年間大修時再建右護室,從左護室是砂岩柱、右護室是紅磚柱可明顯區別。

()形馬背
所謂馬背就是在山牆的頂端凸出的造型,山牆頭的部位稱為馬背,其形如馬鞍,又稱之為鵝頭。
三川殿步口之對看石堵

龍邊兩條龍翻騰於海面,波浪驚濤,一大一小,一上一下,成雙龍搶珠狀虎邊,為雌虎携子下山,雌虎凝視小虎、小虎望著雌虎,表現出牴犢情深。
裙堵為螭虎爐

由兩隻螭虎組成爐狀造型,爐身圍繞著卍字,四個躂角配上四隻蝙蝠,取賜福之意
螭虎石窗

螭虎為主題的石雕窗,由四隻螭虎圍繞的圖案,螭虎窗中間成方型設計;左窗為天官手持天官賜福畫軸,旁有童子陪侍;右窗天官手持如意,旁有仙童持開卷、仙女持扇陪侍。
景美集應廟大木結構屬抬樑式結構,屋架以水平的橫樑與垂直的瓜柱架成階梯狀,力量自上向下傳達至大樑,承受所有的重量,有如抬物之勢,台灣匠師稱為剉瓜疊斗棟架。
二通三瓜
三川殿使用兩根通樑、三個瓜筒的三角形棟架


三通五瓜
正殿的架內使用三根通樑、五個瓜筒的三角形棟架


獅座
又稱斗抱、斗坐,為承托拱的構件在正殿龍柱內側的通樑上,雕成獅子戲繡球,生動活潑,象徵喜慶、祥瑞、納福之意。

仙跡岩是位於景美山的一塊大岩石標高144公尺



傳說呂洞賓曾在此留下足跡,信眾並在岩下建有一呂洞賓廟,傳說在今公館地區有一蟾蜍怪,常常危害百姓,呂洞賓下凡並在此岩石上和蟾蜍怪鬥法,呂洞賓一用勁,力道太深以致留下腳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