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關渡媽祖接拋炸彈的故事

關渡媽祖接拋炸彈的故事

文章日期:2007-12-14 15:57

第二次大戰間,臺灣總督府鑑於軍事需要,利用淡水河口中央的浮洲(土稱此條浮洲為「浮線」)之南側河道四、五公里長的水面為天然跑道,開始在淡水鼻頭村建設水上飛機場,以民用機場用做偽裝,以遂其軍事用途。
這是臺灣第二座國際機場,名為「淡水水上飛行場」(按第一座是臺北松山機場),水上飛機場完成後每月對橫濱、曼谷有兩次來回,成了國際機場,但實際是用來掩護軍用日本橫田水上飛機部隊,因此有了媽祖接炸彈的故事。
 關渡宮前中港河在民國45年前,水閘門未興建水道分岔約現在的關渡福德宮的地方,有水磨坑溪、貴子坑溪匯流的中港河及一條大河溝延伸到現在的知行公園處,河溝與中港河之間是一片農田;這河溝右岸種了茂密的黃槿樹,樹幹延伸到河溝中,是ㄧ處非常隱蔽的所在。
     因此淡水機場----日本橫田部隊,十多架水上飛機停放這裡作為掩護,據說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偵察得知,中港河內有日軍水上飛機停放,並發現關渡醫院右方,地名叫「部落」的地方,儲放大批彈藥,另山後,延淡水河右岸停有漁雷快艇,(當時有十多處山洞儲放漁雷,在關渡隘拓寬時已挖除,現存二處)某日一批美軍轟炸機來執行轟炸任務,當飛機飛抵關渡上空投擲炸彈,看見一位中國古代女子佇立在雲端,以裙擺將轟炸機所投擲的炸彈撥開,並有居民看見炸彈落在約今關渡自然公園及大度路的附近,當地居民認為是媽祖顯靈撥開炸彈,使炸彈沒有引爆,拯救民眾生命,事後發現媽祖神像外袍有焦黑痕跡,就是因乘接炸彈所造成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