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潭寺
《淡水廳志》:「劍潭,深數十丈,澄澈可鑑,潮長則南畔東流而北畔西,退則南畔西流而北畔東。」因此處水深成潭狀,故有「劍潭」之名《台灣府志》中有關於此寺之簡略記載:「觀音寺,在八芝蘭劍潭。」康熙56年僧華榮至此以茅立廟稱為西方寶剎,而《淡水廳志》中則有較詳細說明:劍潭寺,乾隆三十八年,吳廷誥等捐建,寺有碑記述,僧華榮至此,有紅蛇當路,以茭卜之,得建塔地,大士復示夢,有八舟自滬之籠可募金,果驗,寺遂成,道光二十四年泉郊紳商重修寺觀莊麗。至1938(昭和13年)因日人擴建神社,遷於現址北安路。



北投普濟寺
西元1905年明治38年,日人平田源吾與日本鐵道課長村上章一,創立「大慈大悲湯守觀音大菩薩」,為北投溫泉守護神。
普濟寺本名「鐵真院」創建於1915年(大正4年),是以村上章一諡號為名,1934年(昭和9年)時重建成現在規模。
西元1949年(民國38年),政府遷臺,甘珠活佛在此駐錫宏法,易名為「普濟寺」,並由于佑任先生手題橫扁墨寶。
普濟寺以和式建築之「入母屋」式,為單簷歇山式的頂蓋建築。

大棟(正脊)兩側建築以「大鬼瓦」來做收口,正面有鐵真院寺紋,順著大棟(正脊)往下看,降棟(規帶)上一片片疊疊相搭的瓦片,屋頂上兩側由「隅棟」延伸「妻降棟」的起翹曲線。
屋簷下排列整齊的「垂木」;以「隅木」為中心向兩邊放射出去,順著屋簷坡度往前延伸的「向拜」,日式建築稱為「缒破風」造形。
「六葉」:為六瓣花朵造型的雕飾物,多置於懸魚的中央,普濟寺山牆裝飾的「山花」日本人稱作「妻壁」。
裝飾上的懸魚為三瓣,屬「豬目懸魚」的樣式,與破風板相接處,雕有細緻的花草造型作為裝飾之用,造形稱為「懸魚惹草」。

普濟寺的台積砌法採用「龜甲積」的方式,正殿順著屋簷坡度往前延伸的稱為「向拜」。「海老虹樑」的跳彎與配合階梯層層昇起,前端的「木鼻」伸出向拜柱,線形更優美,而向拜柱的「須彌座」看來支撐力更穩重,正門兩側有鐘形窗,方形窗角隅有寺紋裝飾。

1930年(昭和5年),設立「子安地藏或子持地藏」,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的慈悲廣大誓願;左手持如意寶珠,表示滿足眾生願望,右手執錫杖,表示愛護眾生的意願。
1934年(昭和9年)為感念村上彰一先生對北投的供獻,設置「村上彰一翁碑」
寺前的老樟樹,為祈求生子的婦人可以抱「樟」樹求子,因「樟」與「璋」同音,寓意「弄璋」的意思。學員網頁http://tw.myblog.yahoo.com/kohan940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