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102-1北投社大台北文史生態趴趴走課程采風

102-1北投社大台北文史生態趴趴走課程

文章日期:2013-03-17 21:56
102-1北投社大台北文史生態趴趴走課程采風
課程理念:充滿文化歷史及自然生態的北投地方,經由認識普濟寺前生今世開始,開啟北投人文生態的學習,並走訪蘊含豐富人文、生態、歷史的淡水河沿岸景點,及深度認識各地,地方文化生態環境;教學方式:室內授課及戶外實地踏查、參訪。
 
 
 

1-1淡水楓樹湖賞吉野櫻


淡水楓樹湖大部分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具有優美的天然地形景觀,三月賞吉野櫻。

1-2淡水緣道觀音廟

淡水緣道觀音廟是由佛乘宗世界弘法總會暨財團法人佛乘世界文教基金會創立,1997年於淡水興建『緣道觀音廟』,並於2000年竣工。建築特色:白天的景觀水濂飛瀑夜間轉換為不銹鋼柵欄設計;鑲嵌著佛乘宗萬法圓通印的山門,採用婆羅洲『鐵木』作為樑柱。緣道觀音廟為地下1層、地上4層之仿唐式建築;一樓參拜大廳供奉 大自在王佛暨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及韋馱、伽藍二大護法菩薩,具足求財、求子、祈福、科名、顯達不思議能用,佛像皆以純銅鑄造,園區四周規劃為戶外休閒區──臥佛弘法、三十三尊觀音石雕。

1-3屯山古聖廟行忠堂
緣起於民國151年前孟冬,漢學家李錫疇(字宗範)先生於此興辦私塾,奉關恩主、呂恩主、張恩主、王恩主及岳恩主等五尊為主神;園內有一乾隆年間之「旗竿」竿座題有「乾隆六十年墨式貢元黃登……」等字樣,聽說是由士林某人家所捐獻予廟方的園區有很多石燈是在拆除淡水日本神社(現址為淡水忠烈祠)前搶救來此設置,由這些古文物身上可清楚看到一些捐獻者之舊名,被刻意塗掉「昭和」二字。
2-1五股溼地
五股溼地生態園區位於二重疏洪道的北端,高速公路以北至出口堰生態公園,疏洪一路以西到五股左岸堤防,總面積約92公頃;其間是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流處,因此退潮時會形成廣大的灘地,是野鳥、蟹類、魚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處所。
2-2 觀音山林梢步道

觀音山林梢步道,讓遊客可以漫步林梢,欣賞沿途眺覽美景,途中有一座觀景平台, 並設有涼亭座椅供遊客休憩及眺覽風景出入口與開山園銜接,楞嚴閣及開山院,都是凌雲禪寺在日治時期的建築,園內立有三尊觀音神像, 菩提達摩廟一所,凌雲亭旁有一尊日治時代的花山院法皇石佛。


3.北投公園
建於西元1913年,是北投歷史悠久的設施之一。園內老樹成蔭,花木扶疏,小橋流水,景緻幽雅。

3-1北投公園中的拱橋
日治時代日本人在北投公園建有10座石造拱橋,歷經改建後現僅存唯一的一座,其規模雖不大,但是造型典雅古樸。
3-2天狗庵遺址
1896年,平田源吾先生在北投創立台灣第一家溫泉旅「天狗庵」。
3-3湯  瀧
「湯瀧」日語漢字是溫泉溪中小瀑布的意思;望樓前方呼應北投溪的第一瀧,「瀧乃湯」的門口即是北投溪中最著名與壯觀的景點「第二號溫泉瀑布」(二瀧)

3-4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就是現在的溫泉博物館為「和洋混合風型式」,頗具英國式鄉村別墅的特設色。1910(明治43),台北廳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並於大正2 (1913)六月完工,一樓為紅色清水磚造,西面臨臨北投公園建築外觀有拱形紅磚造形,檜木窗襄坎彩繪玻璃,老一輩北投人稱為「紅磚仔厝」。
御渡涉紀念碑
瀧乃湯著名的「御渡涉紀念碑」,這是一九二三年日本皇太子來臺灣的紀念碑。

3-5地熱谷
地熱谷為山谷窪地,係日本式地名,本地人則以「磺水頭」或是「鬼湖」稱之,地熱谷溫泉為鹽酸酸性,俗稱「青磺」。含有微量的放射元素「鐳」,使北投溫泉又有「鐳溫泉」之稱。
3-6普濟寺
普濟寺又名鐵真院為檜木建造三開間之寺院,大殿是單簷的歇山式,屋頂向前伸出,形成日式建築中所稱的「向拜」格局;並以「海老虹樑」與建築本體相連結,在屋脊兩端以「大鬼瓦」飾有鐵真院寺紋,在建築物正面的部份有鐘形窗之造形。
3-7奇岩社區
奇岩社區由前宋理事長 金鐘 先生現為本班同學,導覽該社區文史生態在此申謝。
 
4鹿角坑生態保護區踏查
原來「鹿角坑生態保護區」有如<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依國家公園鹿角坑生態保護區介紹:鹿角坑生態保護區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北邊,範圍以鹿角坑溪原始闊葉林區為中心,範園北至竹子山,東至馬槽溪,西至小觀音山,南至陽金公路北面一帶。


5-1承天禪寺
承天禪寺,為知名佛教僧侶廣欽上人於1955年創建的佛教寺廟,位於土城向天山山腰,承天禪寺依山勢而築,其主建築屋頂為歇山重簷式建築,採白牆綠瓦外觀。因為地理得宜,亦可眺望台北盆地、觀音山等風景;又與天上山桐花公園彼臨,每當假日健行人潮不斷,也是土城每年舉辦桐花季的主要場地,臺北文史生態趴趴走此次參訪並恰巧參與桐花季活動,學員收穫滿滿。

5-2土城桐花季

圓通寺

圓通寺創建於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建寺之時正逢日據時期,融合了中、 西日寺廟特色的大雄寶殿,此時期的台灣也受此風影響,有「漢和洋融合」的特色,樑、柱、大雄寶殿神龕內花紋呈現巴洛克的裝飾,為樸實無華莊嚴而靈秀的純佛式建築,格局完整,表現出佛寺的莊嚴氣氛。
 

7 新莊廟街
有三百年歷史的新莊老街,就位於今日的新莊路,大約一公里長區域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老街上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武聖廟,都已被列為歷史古蹟。
7-1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俗稱「新莊媽祖廟」,是三級古蹟;較確切的說法是,慈佑宮始建於雍正7年(1729),雍正9年完工,初名「天后宮」。慈祐宮正面三開間、四進兩廊式的廟宇,為長條狀街屋形的廟宇,空間配置上有前埕、前殿、內埕、牆廊、拜殿、正殿、中內埕、後殿等空間,其中正殿的大木結構明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徵。
7-2新莊廣福宮
新莊廣福宮,昔稱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朝乾隆45年(1780), 祀奉三山國王。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主祀三山國王:指的是廣東境內三山神,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的山神,廣福宮並不是新莊最古老的寺廟,卻是新莊唯一的國家二級古蹟,是老街四大古廟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廟,現今重修中。
7-3 文昌祠
新莊文昌祠文昌祠創建於嘉慶18年(1813),正面為三開間之二進二廊的四合院式祠宇,計開三門,中門前用抱鼓,屋頂均為「兩坡落水法」之形式,三川殿及正殿的正脊幾無裝飾,屋頂色彩大多以正紅為主。採用大量的木結構建築。三川殿採華麗的疊斗式構架,檐廊、屋身為「出屐起」作,拜殿與正殿同一屋簷下,以「挑」支撐出檐的屋身,「挑」之外形有如木屐,故稱「出屐起」;前方有照牆阻隔,前為三川殿,後為正殿,兩邊為廊,中有天井;主奉文昌帝君,配侍左右侍神天聾,地啞,左廳祀魁星爺。
7-4新莊武聖廟
新莊武聖廟,縣定古蹟屬大型木構建築,其正殿大木架構上的構件皆具不同形式,在廟內,仍然留有不少重要的文物。武聖廟的廟門不同於其他一般的廟宇繪有門神,而是以一百零八顆門釘置於其上,而一百零八之數,則是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總合之引喻。
8.福成宮的金面二媽
福成宮的宮內「二媽」原供奉於1891(光緒17)台北府天后宮的金面媽祖,台北府天后宮於1888(光緒14)由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建,在今二二八公園一帶1900被日市區改正為名於1913年拆除,金面媽祖被日本人棄置於台北廳一角,1914年三芝街長曾石岳、秘書黃見龍參加之區長會議而發現,向日方申請回鄉奉祀獲准,經地方鄉親熱絡集資建廟;於1919(民國八年)農曆十月二日媽祖廟落成,三芝鄉民迎請聖母入宮鎮座。

8-1石門區鐵觀音茶山步道

9-三重市先嗇宮(先嗇即神農)
三重市先嗇宮奉祀八臘神,分別為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以及昆蟲等八種。每一種都有其特殊意義,例如先嗇即神農、司嗇則是社稷,而昆蟲就是祈求不害田苗。其中,先嗇就擺在八臘第一位;可見農業社會五穀能夠順利興旺,是多麼地重要。
9-1 對場作:三川殿簷下吊筒垂花對場作品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9-2 魁星爺神像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勾,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間的「斗」字,一手執筆,意謂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魁有首意,故科舉之高第稱魁。

 

10、二子坪生態踏查

班代說:622日 二子坪生態踏查.面天山.向天山步道六小時挑戰極限. 想必各位都累了吧.看到相片大家那麼興奮.笑得那麼開心. 知道大家一定玩的非常盡興. 這就是台北文史生態趴趴走課程一直以來魅力不減的真正原因。

  這天我們在向天池--向天呼--真福氣啦!

11淡水紅毛城
位於園區入口處的「南門」,是紅毛城園區裡唯一的中國式建築,是清初修建紅毛城圍牆時的同期建物;當時英國領事擁有「領事裁判權」,在底樓設有四間牢房,用為在台灣犯罪的英國犯人的臨時拘留所,牢門上並設有送食口及窺孔。
 
迴廊的欄杆使用「綠釉花瓶欄杆」,結合中國陶藝與西洋花瓶欄杆之形式,此法常見於十九世紀之洋樓。「花瓶」樣式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平平安安」的吉祥意義,每組設十個花瓶欄杆更有「十全十美」的福氣;VR磚雕:位於領事官邸入口立面兩側立柱,共有十二幅磚雕。VR字母是維多利亞女皇 (Victoria Regina 1837~1901 在位) 的縮寫;在領事官邸的地基抬高台基旁,鑲嵌中國式的「錢紋」小石窗,使透空的台基內可以通風「錢紋」圖樣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大富大貴」的吉祥意義。
12北投安國寺
安國寺在整建前為閩南燕尾式,三開間兩廂房寺廟,是開山住持瀛妙老和尚於民國二十九年變賣家產並向銀行貸款所創建,因經費有限,一切均親手參與,艱辛歷時二年,才完成大殿工程,取名「慈善堂」;民國三十四年,感於國家多難,祈盼國安民樂,易名為「安國寺」;開山住持瀛妙和尚一生清修持戒,致力於佛法之研究及弘揚不遺餘力,民國六十二年打坐覺滿圓寂保持原形趺坐而葬,於七十二年開墓,肉身成道,乃台灣第三位得道之肉身菩薩。肉身菩薩在佛教中,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安國寺名傳遐邇。(本文參考安國寺導覽手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