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關渡人的農業生活

關渡人的農業生活

文章日期:2008-11-24 14:57

                       關渡人的農業生活
靠山吃山,隈水吃水;關渡居民早期的生活以農業、魚撈、養鴨為生。他們依著淡水河潮汐,【初一,十五中滇;初八 ,二三早滇晚滇】的這句話,用來從事農業的灌溉、討海捕魚、養鴨餵食等工作;見面時的問候語是【這一流水好ㄇㄜ】,意思是一個潮汐收穫好嗎?
關山蒼蒼顯巍峨,渡口雙流造兩河;平地綠茵施肥露,原流灌漑萬千禾。光緒年間關渡平原經先民開墾成為台北盆地的農業重地,關渡平原為了引淡水河的河水灌溉,先人们在水圳與河水會匯流之處建築擋門,這些擋門緊握關渡平原西端幾百甲的生計,淡水河流水(潮汐)塑造老干豆人的生活模式,只因關渡門水域是半鹹淡的河水,不能引入渠道用來灌溉水田,於是擋門用來調控水位,阻擋半鹹水進入農田渠道,民國40年間政府興建中港仔的水閘門及關渡到下八仙堤防,作為防洪及灌溉、調節關渡平原農田用水,因此水稻每年都有很好收成。
  擋門
早冬季節,在春耕時有養鴨的農家,已將要孵出雛鴨的鴨蛋送到鴨寮,好讓雛鴨破殼,小鴨子出生後幾天便可放入稻田,讓牠們各自覓食戲水,慢冬的季節(2)因正值酷暑,也是沙蝦盛產的季節;水田沙蝦ㄆㄧ,ㄆㄛ跳,除草時放乾水田,自然會有小孩順著除草過的腳腿溝來摸沙蝦,收穫足夠一餐加菜。
在農業社會的年代,收割完搬運收回的稻穀,都以自有的舢舨船載運,用麻布袋裝包的穀子,到自家門口最近的岸邊,如果在中港河內就算準潮汐時間,打開閘門讓船順流載出中港河的水門;所以當時的舢舨船除了載運、捕魚,甚至到對岸的浮線(社子島)蘆洲、成子寮、獅子頭、蛇子形(龍形)都以船隻作為交通的工具,在建築堤防的時代,工程單位建構了一條雙軌輕便車用來搬運土石,當時也有人在休工時間作為到下八仙的交通工具。
冬至是廿四節氣其中的一個,也是入冬之後,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亦稱冬節,為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吃冬節圓台灣習俗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在習俗中吃過冬節圓就代表又增長一歲了;冬節圓要作紅、白兩色,另外再作如乒乓球大的湯圓紅白各六,稱為「圓仔母」; 在四十年代的農業社會,農村的小孩也沒有太多的零食,在冬至日關渡的居民會以粿脆加糖或色料捏成雞、鴨、魚、鳥、獸等動物造型,台語俗稱「雞母狗仔」,一方面可做為祭祀用,又可作為孩童的零嘴;到五十年代也有幾家專業做這些動物造型「雞母狗仔」,因造型色彩栩栩如生,用來販賣貼補家用。
米果--俗稱「雞母狗仔」
四十年代基隆河與中港仔交匯的潮間帶泥灘地種植一片鹹草(茳茳鹹草),鹹草是過去台灣手工蓆、等編織材料。關渡先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民俗植物,過去也常被用來當做綁粽子、蔬菜和豬肉的繩子。
       鹹 草、剝鹹草
春江水暖鴨先知,放港鴨群爭食時。關渡鴨蛋黃紅Q,河川污染鴨遼稀。河裡有什麼好吃的,會生蛋的鴨()最先知道,而且鴨母最愛嗜吃腥食的漁、貝類,關渡鴨母,當時一律放「港」,港的台語就是河,放港就是放養於河流中自行覓食。
淡水河最早用船耙貝在關渡,耙的是花殼仔,初開始一條船以一具(台語) 叫【 ㄌㄠˊ ㄌㄤˋ】的擋潮簍,二支(台語)叫【刈 ㄅㄢ 阿】的工具;耙花殼仔的作業是順著潮水將擋潮簍【ㄛ ㄌㄠˊㄌㄤˋ】放置於船尾的河裡,由潮水推動擋潮簍,(此時船尾在前,船頭在後順流直行,不用人力),帶動船身及船身兩側的刈 ㄅㄢ 阿,順著潮水捕撈花殼仔,在關渡這半鹹淡水域裡有花殼、台灣蜆、浮崙、苦螺仔在這河裡共生著
   花殼是淡水河流域最小的的雙枚貝,大約黃豆大小,耙獲的永遠那麼一丁點大,關渡人的口音叫「花殼仔」,只有關渡的水域從現在的關渡橋至下八仙或蘆洲水域才有生產,且以基隆河段最集中,花殼的殼內部帶紫,表殼呈淡褐
色,上有放射狀條紋,漁家就此特徵叫它做「花殼仔」,這種貝是不過冬的,產期在春、夏、秋季,但遇上颱風後隨即消失,關渡的養鴨人家便靠它起家,關渡地區早年成為台北郊區首屈一指的養鴨人家關鍵就是在花殼身上,最主要的是「花殼仔飼鴨,免本」養鴨人家按著潮汐耙獲量是「一流水耙一肚滇滇」。
 耙花殼仔
花殼供給鴨子當腥葷的飼料,另一個功能是供人食用,雖然10斤花殼可煮出3斤多肉,而10斤蜊仔卻煮不到一斤肉,兩者篩肉率相差三倍,在地關渡人認為花殼肉比蜊肉味鮮,且花殼的肉質飽滿;民國五十二年來了葛樂禮颱風,隔年(53)政府拓寬關渡隘口後,改變了關渡門地理水文,大量海水湧入關渡門水域河水塩份提高了,花殼仔滅種,所有河底的貝類也全滅絕。
     關渡鴨的作息,天亮餵食稻穀、雜糧、豆餅後開柵,將一圈約300-400隻鴨子放到河中覓食,中午或黃昏依潮汐在河灘高地的草棚下各餵食一次,並再補給雜魚腥味,放港的鴨子,自由自在,退潮時會在淺灘覓食,魚、蝦、貝各自啄個痛快,吃到鴨子嗉囊走起來搖搖晃晃刷刷響, 在春、夏、秋三季,除了盛產花殼,河邊淺灘另有一味沙蝦,螃蟹、苦螺供鴨兒啄個過癮,黃昏時當主人一聲吆呵!鴨母齊叫ㄍㄚ!ㄍㄚ!ㄍㄚ!規規矩矩列隊回自家鴨寮,準備下蛋回饋主人。
 放港鴨群
【趕鴨吃冬】關渡平原農田收割時節,在地人習慣【割水田】,每逢初夏割稻的日子,田裡的沙蝦批批趴趴在根鬚水漬處潛浮,割稻人一字排開,刷刷的割,放入田裡的菜鴨子緊跟在後大口大口的覓食,既可搶食落地的稻穗殼粒,又能啄食田間的沙蝦、田螺、蝗蟲,吃得鴨子嗉囊鼓鼓的,一片嘎嘎叫的歡樂聲,這就是「鴨間稻」,現代人說的「有機鴨」。平常不是割稻的日子,關渡鴨也不愁沒得吃,春夏時自淡水河口,一沌沌的魚苗湧入結囤在關渡水域,可讓鴨群啄食,退潮河灘的苦螺仔、花跳、招潮蟹、拜佛蟹等,更是鴨子追逐的野味。
      鴨子下蛋時刻約在天亮前五點左右,會很有秩序的在鴨寮的窩內排隊下蛋,但總有少數幾隻延遲下蛋,放入河中之際在河灘再下,就有小孩來撿拾。鴨母最怕颱風天及臨時大遷徙,鴨母換了環境就不下蛋,一方面受到環境的改變,另颱風天不能放港,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又無腥食下蛋量銳減苦了養鴨人。
鴨母愛腥食入冬後無花殼,但是下海的毛蟹多的讓人數不盡,養鴨人家會捕捉毛蟹,擣碎餵食,冬至後烏魚苗、鰻魚苗湧入,放港的鴨子左撈右撈,又是一頓粗飽,在關渡放港的鴨子因有花殼、漁、蝦、蟹、苦螺仔,因此所生的蛋特別香Q,蛋黃是紅色的,做成的鹹鴨蛋,蛋黃紅的出油發亮香Q特別好吃;只可惜淡水河的水變的像墨水,水產消失了,免本錢的花殼仔再也無法取得,在次因環境的變遷政府的取締,關渡人不在養鴨,放港的鴨母從五十多寮,到現在一無所有,時代的變遷淡水河營生是最好的寫照。
阡陌縱橫共飲一港水,淡水河沿岸關渡、八仙、社子、蘆洲、後港墘等共同的生活經驗,五十年前泡茶、喝水、洗衣、洗菜、洗米,全靠一條港水,八仙圳引進磺溪的溪水含有硫磺味,還比不上港水,因此下八仙居民不取用,另以八仙圳為灌溉水源,八仙圳接引磺溪水經榮總,其里岸至磺港分二路,一路西接貴子坑溪另一路經關渡平原在八仙里設閘門流入基隆河;北邊以貴子坑溪、水磨坑溪,交匯於關渡匯流於現在關渡自然公園的閘門內,也受到淡水河感潮影響灌溉了整個關渡平原。
 
 
註:晝----閩南語唸(ㄉㄠˋ),約午時。
註:滇---閩南語唸(dinn),滿的意思。
 
訪問耆老:魏梁灝  陳伯堯  林能通
臺北市甘答門文史生態協會---魏聰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