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的對岸就是淡水,所以從淡水河口上溯水程約 六公里 來到關渡,古代稱為甘答門或干豆門,這裡是北臺灣最有名媽祖廟「關渡宮」,祀俸於清朝康熙年間從中國福建省浦田市湄洲島分靈來的天上聖母—媽祖神像。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福建的臨濟宗僧「石興和尚」從湄洲島將媽
祖金身,分靈來臺灣在關渡靈山象鼻穴,朝南,以茅草蓋了一間廟,稱為天妃
(如圖位置),為關渡宮第一代開山宗師;關渡宮開山自臨濟宗僧石興創建始於
元1712年至1922年共計二百一十年期間共十五代僧,住持於關渡宮。
「天妃廟」於康熙五十四年,由北投墾戶賴科鳩眾重建,易茅以瓦,當年諸羅縣令周鐘宣到此,觀看靈山與廟貌題名為「靈山天妃廟」;「靈山天妃廟」於西元一八九七年(光緒23年)因故遷移到現今廟址,並於民國十一年(大正十一年)重修,易名為「關渡宮」。
關渡宮開山僧圓寂石興和尚墓吉葬牛寮埔


在八里龍形路二段,觀音山牛寮埔的山鹿有一座,「圓寂石興和尚墓」,即是現今關渡宮開山僧,是於清朝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臘月,關渡宮第三代住持僧,由意松和尚等徒孫,將第一代開山僧石興靈骨,吉葬於現今觀音山牛寮埔山鹿;「圓寂比邱意松大和尚壽瑩」,於清道光元年(西元1821年),他的徒僧奕修、桂聯、徒孫傳護、梅馥、鳳岐等也將意松和尚靈骨吉葬於此山鹿,現在尚有圓寂岩公、傳護、鳳岐等後代古墓。
意松和尚與蘆州的關系關渡宮的僧侶於清乾隆二十年間(西元1786)向當時設於新竹的淡水廳申請開墾現今蘆洲水南庄、和尚洲庄等土地,因此蘆洲古稱和尚洲,和尚所收大租粟做為關渡媽祖的香油錢,因為從關渡前往蘆洲收租粟須坐舢板船,當時意松和尚在蘆洲蓋了一間房屋並修建渡船頭作為上岸停靠收租及住宿之用,因此有和尚厝,和尚港的名稱;之後他的徒僧奕修,徒孫梅馥也曾到過蘆洲收租粟。
關渡媽祖避難石壁腳的故事

蛇仔形村每年向關渡宮迎請「大媽」、「二媽」、「福二媽」、「平安媽」、「八媽」、「太平媽」等六尊神像。
您好,關於本文裡的關渡宮新舊位址一圖,以介紹關渡宮歷史需求,可否分享借用?
回覆刪除